中國近日最近有消費者,在超市購買並飲用了「已經開好殼的椰子」後,因為嚴重身體不適進入急診,甚至導致死亡等嚴重後果。 這導致「椰子」相關話題登上了中國熱搜榜。 


/文:整理王

在高溫、潮濕的氣溫下,腐壞的椰子會產生椰毒假單胞菌(pseudomonas cocovenenans)

而台灣民眾對於喝下腐敗、變質的椰子水可能造成死亡,以及致死的主要原因「椰毒假單胞菌」與「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知之甚少。

本文將作詳細講解,增加你在夏日炎炎的台灣、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旅遊景點,喝下一杯椰子水的存活機率。

|椰毒假單胞菌(pseudomonas cocovenenans)是什麼?

椰毒假單胞菌為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的一種致病變型,可在椰子果肉上生長,最早發現於印尼的「椰子肉天貝(Tempe bongkrèk)」,產生呼吸代謝毒素「米酵菌酸」,食用後可引起人類中毒,並有高度致命危險。

椰毒假單胞菌為一種革蘭氏陰性菌(Gram-negative bacteria)在自然界廣泛分布,形狀為兩端鈍圓、無孢子且具有鞭毛。它是一種兼性厭氧菌,可進行有氧呼吸、無氧呼吸或發酵等多種代謝方式,容易在食品表面滋生,該細菌能夠導致極高的細菌性食物中毒死亡的機率。

|關於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

作為一種小分子脂肪酸,米酵菌酸具有極強的耐熱性,具有抑菌作用,對黴菌、酵母及某些細菌均有強烈的抑制和殺滅作用,即使經過 100℃ 的沸水煮沸或使用 120℃ 高壓鍋蒸煮也難以破壞其毒性。 一旦攝入,就會對人體的肝臟、腎臟、心臟和腦等主要器官造成嚴重損害,可能會引起嚴重的食物中毒和死亡,沒有專用解毒特效藥,一旦中毒,致死率高達 40% 至 100%

|米酵菌酸中毒造成死亡的機制

引用自「百度百科-米酵菌酸」: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阻礙了 ADP 與 ATP 在線粒體內膜的交換,使 ATP 生成減少或消失;由於缺乏 ATP,體內膜依賴 ATP 的機制停止工作,細胞膜上的離子泵沒有足夠能量,不能發揮正常功能,造成水鈉瀦留,從而引起線粒體腫脹,粒線體嵴變得短而模糊,最後崩解消失,作為細胞內進行呼吸作用和能量交換的重要供能器官—線粒體,它的功能消失必將導致細胞、機體的死亡,最終引起肝、肾、心、脑等器官細胞嚴重衰竭,無法維持生理機能,這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因爲椰毒假單胞菌與米酵菌酸造成食物中毒的症狀是?

中毒的人會出現急性胃腸炎的症狀,通常在進食後2至24小時內出現上腹不適、惡心、嘔吐(胃內容物,嚴重者呈咖啡色)、輕度腹瀉、頭暈、全身無力等。嚴重情況下,可能出現嘔血、血尿、少尿、皮下出血、黃疸、肝脾腫大、意識不清、煩躁不安、四肢抽搐,甚至中毒性休克,有可能導致死亡。

此種潛伏期通常很短,30 分鐘至 12小時,少數案例中長達 1-2 天。

|椰毒假單胞菌易造成食物中毒的季節

椰毒假單胞菌食物中毒容易發生在潮濕、陰雨、悶熱的季節,台灣其他地方,通常是春夏兩季,如果是多雨的台北,則是一年四季都必須小心。 食品因潮濕的天氣,錯誤儲存的方式,很容易導致椰毒假單胞菌江在食品中大量生長繁殖,最終導致產生米酵素酸,食用後有著極高致死率。

|如果喝了椰子,有以上急性中毒症狀該怎麼辦

針對椰毒假單胞菌所產生的米酵菌酸毒素中毒,目前尚未有特效的專用解毒速抗毒素(antitoxin)。因此,一旦出現以上中毒症狀,應立即停止食用相關食品,並即時通報醫院、緊急救護單位,配合展開救援工作。

若有同行食用過相同食品的人,無論是否有出現中毒症狀,皆應儘速透過催吐,送醫或洗胃清腸等方式減少毒素吸收、保護受損器官,盡可能降低死亡風險。

|怎麼避免飲用或食用含有椰毒假單胞菌的食物?

為了避免飲用或食用到含有椰毒假單胞菌的食物,以下是一些建議:
購買食品時,選擇來自可靠供應商的食品,並盡量選擇經過嚴格認證的有機和天然食品。
注意食品的保存和儲存,確保食品在正確的溫度下儲存,避免長時間儲存。
注意食品的新鮮程度,避免食用過期或變質的食品。
如果已經發現發霉、變質、黏稠、泛白或泛黃的食品,請避免食用避免中毒。
當你吃到食物時,如果出現急性胃腸炎的症狀,例如上腹不適、惡心、嘔吐、輕度腹瀉、頭暈、全身乏力等,應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並聯絡醫院及相關衛生單位。

綜上所述,遵守食品衛生規定,選擇可靠的食品來源,注意食品的品質和新鮮度,並在吃到可疑食品時及時採取措施,這些都是避免食用含有椰毒假單胞菌的食物的有效方法。

|參考資料文獻

  1. 发酵食物里的致命细菌——椰毒假单胞菌
    
https://zhuanlan.zhihu.com/p/265224245


  2.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的预防与控制

    https://www.myfoodsafety.com/media-library/document/刘秀梅-椰酵假单胞菌中毒预防控制/_proxyDocument?id=00000176-1d24-db47-ad76-ff6761320000


  3. Bongkrekic Acid—a Review of a Lesser-Known Mitochondrial Toxin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440313/


  4. Effect of bongkrekic acid, a product of Pseudomonas cocovenenans, on thiol proteases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0041010182901039

我是整理王,有事我整理。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