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st Updated on 2025 年 7 月 6 日 by 総合編集組
你是否曾體驗過,當全球發生重大事件時,彷彿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將所有人的情感與注意力匯聚在一起?那種集體震動,是單純的巧合,還是我們意識間存在著更深層次的連結?
今天,我們將探討一項引人入勝的長期科學研究──全球意識計畫(Global Consciousness Project, GCP)。這項計畫在科學界引發了熱烈討論,它不僅挑戰了我們對心靈與物質世界的傳統認知,更開啟了對於「集體意識」是否存在,以及其如何影響物理現實的無限想像。
文章目錄
Toggle一、 全球意識計畫(GCP)的起源與核心概念
全球意識計畫(GCP),亦稱「EGG計畫」,自1998年正式啟動以來,便致力於探討「全球意識」可能與物理系統之間存在的交互作用。
這項開創性的研究,最初是由美國的超心理學家羅傑·D·尼爾森(Roger D. Nelson)博士所構想並發展。他將其視為普林斯頓工程異常研究實驗室(Princeton Engineering Anomalies Research Lab, PEAR)長達二十餘年實驗的自然延伸。
PEAR實驗室早期的工作,便已在探究「心靈」與「物質」之間的關聯,特別是人類的「意圖(intention)」能否直接影響物理世界的行為。傳統西方科學觀點認為,意圖與物理結果之間存在複雜的「中介」過程(例如,我想造車,需要設計、製造等大量勞動),而非直接的影響。然而,PEAR的實驗卻試圖找出是否存在一種「未經中介」或至少是「我們尚未理解中介方式」的直接連結。
實驗的原型通常會使用極為敏感的物理系統,例如要求受試者集中意念,試圖影響投擲硬幣的結果,讓正面或反面出現的機率增加。
雖然硬幣這類機械系統難以精確追蹤,但自1960年代起,研究人員開始轉向電子電路,因為它們能以極快速度產生「隨機位元(random bits)」,並精確記錄所有結果。這類實驗在長時間的元分析(meta-analyses)中發現,原本應是隨機的系統,其隨機性卻出現了顯著的偏差。
到了1990年代,羅傑·尼爾森博士提出一個新穎的觀點:或許不只是「意圖」,「注意力(attention)」本身也可能是一個關鍵因素。他認為,當我們集中注意力時,這是一種高度「連貫」的心理狀態,這種連貫性可能不單單是腦內活動,而是能外溢並影響周遭環境。若此假設成立,當我們將注意力集中於「隨機性」本身時,一個連貫的隨機系統將會變得更加「有序」,而這種秩序的變化可以透過統計數據被輕易偵測到。
基於此洞見,全球意識計畫(GCP)的基礎假設應運而生:廣泛的情緒反應或大量人群同時集中注意力於某事時,硬體亂數產生器(hardware random number generators)的輸出可能會產生統計上顯著的異常現象。
這項計畫透過Institute of Noetic Sciences的私人資助持續運行,集結了全球約百位科學家、工程師與相關研究者,共同探索人類意識在全球範圍內的微妙影響。
二、 GCP 的核心運作機制:遍布全球的「亂數產生器」(RNGs)
要如何「測量」全球意識的影響呢?GCP的答案是:透過一個遍布全球的實體亂數產生器(Random Number Generators, RNGs)網路。
這些裝置在全球意識計畫(GCP)中被暱稱為「普林斯頓之蛋(Princeton Eggs)」或是「蛋(Eggs)」,這個名稱結合了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與「蓋亞(Gaia)」的概念,暗示著地球層面的意識感應。
2.1 亂數產生器:電子硬幣投擲機
亂數產生器可以想像成一部「電子硬幣投擲機」。
當我們投擲一枚硬幣,結果非正即反;而RNGs則是在隨機生成「0」或「1」的數位訊號。這些裝置每秒能夠執行約200次的隨機位元生成,如此高頻率的數據生成速度,讓研究者能在極短時間內累積大量的實驗樣本,以便從中觀察潛在的模式。
隨機性的本質,在於其不可預測性。換言之,如果一個數字序列是真正隨機的,那麼你無法從中找到任何規律,也無法預測下一個數字會是什麼。在沒有任何外部干擾的情況下,RNGs的數據輸出應當呈現一種「醉漢漫步(drunkard’s walk)」般的隨機模式,數據曲線在「0」與「1」各半的平均值附近來回擺盪。
2.2 集體意識如何影響 RNGs?
全球意識計畫(GCP)的核心假設在於,當人類的「集體意識」被激發時,這個RNGs網路將會停止其隨機行為。
這種「非隨機性」會以更「有序」的模式呈現出來。例如,當大量人群因為共同的關注點而匯聚注意力,或少數人處於高度連貫的精神狀態並抱持集體意圖時,這種情況就可能發生。換句話說,研究者相信我們的集體意識有能力改變物理世界。
為何選擇RNGs作為探測工具?這是因為它們被認為「免受其他影響」。
相較於其他物理系統,RNGs的行為更為單純,較少受到環境中的電磁輻射、電網壓力或手機使用等「世俗」解釋的干擾,因此能更敏感地捕捉到意識所產生的微弱影響。
2.3 龐大的全球網路與數據收集
目前,全球意識計畫(GCP)維持著一個由全球70個地點的硬體亂數產生器所組成的龐大網路。這些裝置遍布各大洲,從阿拉斯加到斐濟,涵蓋了幾乎所有時區。每個裝置每秒都會記錄一次試驗數據(200位元之和),並透過專門的軟體將數據傳送至普林斯頓的伺服器,從而建立起一個龐大且同步的隨機數序列資料庫。
這個龐大的網路設計有其策略性考量。研究顯示,網路中的裝置越多,系統對意識效應的敏感度就越高。更重要的是,擴大的網路能讓研究人員在局部事件發生時,進一步分析意識相關效應在全球範圍內的「拓撲分佈」,從而有望呈現出前所未有的、人類意識影響物理世界的確鑿證據。
三、 GCP 的關鍵研究發現與震驚案例
全球意識計畫(GCP)自成立以來,已累積了豐富的數據,並對超過450個正式事件進行了預先設定的分析。
這些事件涵蓋了各種全球性的、能引發集體情感或注意力的情況,例如新年慶祝、911恐怖攻擊這類震驚事件、土耳其和海地大地震、亞洲和日本海嘯等自然災害,以及印度的Kumbh Mela等大型冥想或宗教聚會。

雖然某些案例的相關性不顯著,但總體而言,研究結果呈現出「顯著的證據」,表明當人們被共同的興趣和情感所吸引時,確有「非凡的事情」發生。
3.1 O.J. 辛普森案判決:集體關注的瞬時影響
早在全球意識計畫(GCP)正式成立前,研究人員在1994年便進行了一項引人注目的實驗。當時,O.J. 辛普森謀殺案的判決即將宣佈,全球數億人將注意力聚焦於這一刻。研究人員部署了五個亂數產生器,其中四個在美國,一個在歐洲,追蹤判決宣佈前後的隨機性變化。結果發現,在判決宣讀的數秒內,亂數產生器的數據中出現了「非常清晰的秩序高峰」。這暗示了大量人群的高度關注,可能導致了隨機系統的瞬時偏離。
3.2 黛安娜王妃逝世:集體悲傷的回響
1997年,黛安娜王妃意外逝世,其葬禮引發了全球性的關注與哀悼。研究人員在葬禮期間,讓全球約12個亂數產生器同步運行。分析結果再次顯示,在大量人群關注的葬禮期間,亂數數據出現了從隨機性向秩序的「顯著偏離」。這是全球意識計畫(GCP)觀察到的首批「脈衝」之一,也正是促使研究團隊決定建立一個全天候自動運行全球RNGs網路的關鍵動機。
3.3 911 恐怖攻擊事件:不可思議的「預兆」?
在全球意識計畫(GCP)的數據庫中,2001年的911恐怖攻擊事件被認為是最為戲劇性的案例。
當時,全球意識計畫(GCP)網路中有36到37個亂數產生器正在運行。隨後的研究分析發現了「明確無誤的證據」,證明在911事件發生前數小時(約2到3小時),整個隨機系統就已經開始變得「有序」。這種非隨機行為持續貫穿事件發生期間,然後才逐漸恢復到基線水平。
這項發現極為令人震驚,因為它似乎暗示著一種「預感」或「集體預知」的可能性。數據顯示,即使在第一架飛機撞擊北塔的8:46 AM之前,數據「脈衝」就已開始出現。科學家計算,這種現象純粹偶然發生的機率,低於千億分之一,或甚至低於百萬分之一。一些研究者進一步推測,911事件期間地球磁場的劇烈波動,可能與「數億人發自內心的集體情感外流」有關。
3.4 整體統計結果與數據模式
除了這些單一的戲劇性事件,全球意識計畫(GCP)還對其所有事件數據進行了綜合分析。經過長達15年的數據累積,該計畫的綜合統計結果顯示,數據與預期之間的偏差達到了「7-sigma」水平。這意味著,觀察到的數據與全球事件的關聯性,純粹是偶然波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大約是萬億分之一。
此外,研究人員在數據中還發現了其他有趣的模式。例如,地理位置相隔的RNG裝置之間存在著「非零成對相關性(non-zero pairwise correlation)」,這種相關性在大型事件中表現得更強烈,而在小型事件中則隨距離增加而減弱。
同時,數據還顯示出空間和時間上的結構,甚至有晝夜變化的趨勢,即當人們處於清醒狀態時,異常效應會更為明顯。這些發現雖然不能被直接解讀為全球意識覺醒的證明,但它們確實提供了引人深思的線索。
四、 支持者與批評者的觀點:一場科學與哲學的辯論
全球意識計畫的發現無疑是迷人的,它激發了人們對「集體意識」及「心物關係」的想像。然而,任何挑戰傳統認知的科學研究,都不可避免地面臨嚴謹的審視與批評。
全球意識計畫(GCP)也不例外,它在科學界引發了一場關於方法論、統計分析乃至於意識本質的激烈辯論。
4.1 支持者的論點:超越物質的統一性
全球意識計畫(GCP)的支持者認為,這些持續出現的異常數據,暗示著人類之間存在著一種「基本而深層次的互聯性」,甚至是一種在幾乎所有文化中都存在的「統一或一體性」的形象。他們相信,意識可能並非僅限於單一的身體或大腦,而是以某種「非局部性」的方式存在,甚至能直接影響物理現實。
如同古老的吠檀多哲學將意識比作浩瀚的「海洋」,而個體意識則是海洋中的「波浪」。當所有波浪在一個共同的事件上「同步」並匯聚成一股巨大的「海嘯」時,它便能在意識的海洋中產生足以影響物理世界的漣漪,這或許就是RNGs數據變化的體現。
GCP 2.0作為計畫的演進版本,更是懷抱著宏大的願景。它不僅希望「揭開全球意識的神秘面紗」,探索人類的互聯本質,更期待能激發「積極的社會變革」。
透過理解集體意圖和情感的力量,他們希望能「彌合分離」,最終為全人類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全球意識計畫(GCP)也強調其數據的開放性,所有原始數據都可供公眾自由查閱,展現了研究者的坦誠與開放態度。
4.2 批評者的質疑:是科學發現,還是統計假象?
儘管全球意識計畫(GCP)的發現引人入勝,但眾多懷疑論者,包括物理學家和統計學家,對其研究方法和結論提出了嚴厲批評。
他們的核心論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 「資料探勘(Data Dredging)」與「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最主要的批評之一是全球意識計畫(GCP)的研究方法存在「資料探勘」或「HARKING(Hypothesizing After Results are Known,事後假設)」的嫌疑。懷疑論者認為,在如此龐大且連續的隨機數據流中,任何模式或「脈衝」都可能偶然出現。如果研究者是在數據出現異常後,才回溯尋找可能與之相關的「全球事件」,那麼這很可能是一種「確認偏誤」效應,我們只會記住那些「擊中」的事件,而忽略掉那些沒有任何關聯的「錯過」。
- 統計嚴謹性不足: 批評者指出,像911事件那樣的數據「峰值」或「波動」,在任何隨機數據的分佈中都是可以預期的。有獨立的科學家對911數據進行分析後指出,尼爾森和拉丁報告的顯著偏差,僅存在於他們「選擇的時間窗口」內。他們呼籲更嚴格的統計調整,例如貝葉斯和經典p值分析必須一致,才能使結果被廣泛接受。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研究天體物理學家傑佛瑞·D·斯卡格爾(Jeffrey D. Scargle)雖然佩服全球意識計畫(GCP)團隊使用科學方法,但他質疑其結果,認為「隨機的本質,就是任何你預先選擇的模式最終都會出現」。
- 缺乏特異性與解釋: 即使數據確實顯示出非隨機性,批評者也指出全球意識計畫(GCP)未能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將這種異常明確歸因於「人類意識」。他們反問,為何不能歸因於太陽黑子輻射、引力波動,甚至「隱形外星人」或「鴿子的飛行模式」呢? 如果研究僅能檢測到「非隨機性」,卻無法解釋其「原因」,那麼這些數據仍缺乏明確的意義。
- 不可證偽性: 物理學家鮑勃·帕克(Bob Park)等批評者認為,全球意識計畫(GCP)的研究設計使其幾乎「不可證偽」。如果任何微小的數據變化都可以被解釋為意識的影響,那麼這個假設就無法被證明是錯誤的,而不可證偽性被視為科學方法的一大缺陷。
- 缺乏客觀對照組: 批評者也強調,全球意識計畫(GCP)缺乏一個不受任何影響的「對照組」RNGs。他們認為,如果意識真的能影響物質,為何不嘗試直接測量一個真空室中微小秤上的力,而不是單純依賴統計概率?
- 「無理論的數據是無意義的」: 羅伯特·馬修斯(Robert Matthews)直言,全球意識計畫(GCP)目前的結論是:「沒有理論的數據,就如同沒有敘事的詞語一樣沒有意義」。GCP的創始人尼爾森本人也在2007年承認,目前數據「還不夠紮實」,無法斷言全球意識是否存在,也無法預測RNGs會對什麼做出反應。彼得·班塞爾(Peter A. Bancel)2017年的分析也發現,數據並不支持「全球意識」的說法,反而更傾向於解釋為一種「目標導向的效應」。
五、 GCP 2.0 的未來展望:通往集體轉化之路?
儘管面臨諸多爭議與挑戰,全球意識計畫仍在持續發展,並已演進至GCP 2.0版本。這個由HeartMath Institute資助和維護的新階段,持續透過測量亂數產生器數據的變化,來深化對個體和集體意識影響的理解。
GCP 2.0的願景更為宏大,它不僅追求科學上的突破,更懷抱著改變世界的熱情。其主要目標包括:
- 理解人類力量: 更接近理解「愛」和「集體人類意識」的真正力量。
- 促進社會成長: 激勵個體以新的方式為社會的積極轉型做出貢獻。
- 實現全球一致性: 開始彌合人類面臨重大挑戰背後的「分離感」,並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為了實現這些目標,GCP 2.0積極推動「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模式,鼓勵全球的「好奇人士」參與其研究,成為「下一代亂數產生器(NextGen RNG)」的主機託管者。這項計畫的願景,是希望透過科學研究,讓更多人「看見」並理解「看不見」的力量,從而幫助人類「療癒」並「繁榮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與全球意識計畫(GCP)相關的還有「全球連貫性倡議(Global Coherence Initiative)」等其他專案,這些專案也在探索人類心臟的電磁場可能與地球磁場之間的互動,進一步拓展了「心靈」與「世界」互聯的想像空間。
六、 集體意識的漣漪:思考我們的連結
無論你對全球意識計畫(GCP)持何種態度,其所提出的問題本身便極具意義:我們是否真的以某種尚未可知的方式彼此連結?集體的注意力、情緒或意圖,是否真能超脫個體範圍,在物理世界中投下漣漪?
從普林斯頓大學PEAR實驗室的初步探索,到全球意識計畫(GCP)全球的亂數產生器網路,這項研究勇敢地涉足了超心理學與意識科學的邊界。儘管科學界對其方法論和結論仍存在巨大分歧,但全球意識計畫(GCP)至少已成功地促使我們重新審視「意識」的定義及其潛在的影響力。
在我們這個資訊爆炸、情感聯結卻日益疏離的時代,全球意識計畫(GCP)的探究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或許有一天,當科學能完全解開這些「異常現象」的謎團時,我們將能對人類自身、對彼此、乃至於對宇宙的本質,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這種可能性,本身就足以激勵我們保持開放的心態,繼續探索意識的無限疆界。
引用來源:
- Anyone heard of the Global Consciousness Project and what do you think of it, legit or bogus? : r/consciousness (Reddit)
- Reddit上關於全球意識計畫(GCP)的討論串,呈現了公眾對其合法性的質疑與探索。
- https://www.reddit.com/r/consciousness/comments/16l141/anyone_heard_of_the_global_consciousness_project/
- Dean Radin: The Global Consciousness Project (YouTube)
- Dean Radin博士對全球意識計畫(GCP)背景、心物關係實驗及OJ辛普森案判決實驗的詳細說明。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0p59LqYyQ4
- Global Consciousness (GCP 2.0 Official Website)
- GCP 2.0官方網站,闡述其研究目標、對集體意識影響的測量方式及未來願景。
- https://gcp2.org/
- Global Consciousness – A Vedantic and Scientific Perspective (YouTube)
- 探討意識的普遍性,並提及普林斯頓PEAR實驗室與全球意識計畫(GCP)的亂數產生器實驗,特別是911事件的預知現象。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4B3i2b4fQ8
- Global Consciousness Project (YouTube – C0nc0rdance)
- 一位持懷疑論立場的評論者對全球意識計畫(GCP)的統計方法、數據挖掘、不可證偽性及缺乏控制組等問題提出批評。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2Gg3bM1GqM
- Global Consciousness Project (GCP) (YouTube – rdnelson)
- 一段新聞報導的剪輯,簡潔概述了全球意識計畫(GCP)及其在重大全球事件(如911、黛安娜王妃逝世)中觀察到的現象,並包含了羅傑·尼爾森的看法與來自NASA的質疑。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0X6XQ2Gz5k
- Global Consciousness Project – Wikipedia
- 維基百科上關於全球意識計畫(GCP)的條目,提供了該計畫的背景、方法論、聲稱的發現、主要批評和相關人物信息。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lobal_Consciousness_Project
相關
頁次: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