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友善的城市規劃7要素:台灣交通困境

Last Updated on 2025 年 5 月 20 日 by 総合編集組

行人友善的核心標準是什麼?

什麼是「行人友善」?這不僅僅是人行道夠不夠寬、紅綠燈夠不夠清楚,而是城市是否真正以人的需求為核心來設計。行人友善的核心在於安全、便利與舒適,讓步行者、自行車騎士、公共運輸乘客,甚至是推著嬰兒車的父母,都能在街道上自由移動,無需擔心車流或障礙物。

延伸閱讀:2025年最新5個親子安全與行人友善旅行國家推薦:一家人安心出門,平安回家

遵循行人友善至上的這種設計理念被稱為「完全街道(Complete Streets)」,強調道路應服務於所有年齡層與不同移動方式的使用者,提供一個平等且安全的通行環境。

「完全街道」的設計原則包括:

  • 提升安全性:透過車速限制、優化行人穿越道、設置優先路權,特別保障兒童、年長者與行動不便者的安全。
  • 整合多種交通方式:確保步行、自行車與公共運輸的動線連貫,減少對私家車的依賴。
  • 強化場所氛圍:透過街道家具(如長椅、路燈)、綠化景觀與藝術裝置,打造舒適且具吸引力的步行環境。
  • 促進永續發展:鼓勵低碳出行方式,降低空氣污染,提升居民健康與城市宜居性。

台灣為例,內政部於2024年5月1日發布的《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規範,行人友善的目標是打造以人為本、動線連續、無障礙的用路環境

這項法規定義了行人友善區,即透過公告設置的區域,提供無障礙步行環境並管制車輛行為。

延伸閱讀:三峽重大車禍 78歲駕駛巷道狂飆致3死12傷

中央主管機關負責制定政策、設計規範與績效指標,地方政府則需進行步行環境調查、擬定分期建設計畫,並公開執行成果。目的是為了提升台灣的行人安全,為國際旅客提供更友善的旅遊體驗。


提升行人友善程度,交通安全設施與無障礙環境的關鍵要素

要實現行人友善,完善的交通安全設施無障礙環境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實際上需要的設施:

  • 人行道與穿越道:增設、拓寬並優化人行道,清除障礙物,確保動線暢通。
  • 無障礙設施:設置點字電梯、無障礙坡道、輪椅充電站,並提供輪椅與嬰兒車免費借用服務。
  • 親子設施:設置哺乳室、親子廁所、自動沖洗設施等人性化公廁,方便家庭旅客。
  • 大眾運輸無障礙:提高無障礙公車比例,例如台北市、台中市和花蓮縣在這方面表現突出。

這些設施可服務於行動不便者,也讓推著嬰兒車的父母或年長者感到便利。例如推動無障礙旅遊路線,提供摺頁指引、沙灘車與輪椅借用服務,讓所有旅客都能輕鬆探索景點。

全球安全指數與步行安全感數據分析

安全是行人友善的基礎,而全球安全指數步行安全感數據為評估提供了重要依據。

根據Numbeo 2024年7月數據,台灣在全球安全指數中排名第4,亞洲第1;台北市在城市安全指數中位居全球第3。而 RankingRoyals 2023年報告顯示,台北市在「世界最安全城市」中排名第4,評比指標涵蓋犯罪率、白天與夜間行走安全感等。

延伸閱讀:Numbeo 2024年治安最好國家排行榜 臺灣全球第 4

「台灣 2023 年前 5 大案類發生數較 2019 年比較,上升方面以「詐欺」增加 1 萬 4,337件(+60.63%)為最多,「駕駛過失」增加 7,262 件(+43.78%)次之;下降方面,「公共危險」減少 1 萬 9,774 件(-33.02%)為最多,「毒品」減少 1 萬 481 件(-22.28%)次之。」

紀路台灣

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全球道路交通死亡人數仍高,但丹麥、日本、挪威、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10國成功將死亡人數減少50%以上,另有35國減少30%至50%。

這顯示這些國家在交通安全政策上的顯著成效。

WHO強調,道路交通意外是5至29歲兒童與青年的主要死因,呼籲推廣步行、自行車與公共運輸等安全出行方式。

夜間步行安全感是另一關乎行人友善重要指標。

根據OECD美好生活指數,OECD國家平均74%的人夜間獨自行走感到安全,其中丹麥、芬蘭、冰島、挪威、瑞士等國比例超過85%。在機場無障礙設施方面,東京羽田、首爾仁川、新加坡樟宜等機場因完善的輪椅服務、協助點與無障礙計畫,連續在2024與2025年名列前茅。


網友是怎麼看台灣的行人友善程度?

台灣在「行人友善」和「零死亡願景」的努力上,近年來受到社會高度關注,特別是自2022年底被美國媒體 CNN 報導為「行人地獄」後,輿論對於行人路權的提升瞬間沸騰。

延伸閱讀:Taiwan’s ‘living hell’ traffic is a tourism problem, say critics

行人友善的城市規劃7要素:台灣交通困境
Taiwan’s ‘living hell’ traffic is a tourism problem, say critics

以下網友對台灣在行人友善和零死亡願景方面的看法與專家提出的台灣交通改善方法:

網友對台灣交通現況看法:

  • 「行人地獄」稱號揮之不去: 台灣的交通環境仍被許多人認為對行人不友善,尤其以「行人地獄」一詞最為普遍。即使政府修法提高罰則、擴大檢舉,仍有部分網友不買單,認為罰款不夠重。
  • 車輛不禮讓行人嚴重: 這是網友最常提及的問題之一,許多駕駛仍未養成禮讓行人的習慣,導致行人走在斑馬線上仍可能遭遇危險。
  • 人行道不足與阻礙多: 許多地方根本沒有人行道,或是人行道被違停汽機車、雜物、電線桿等佔用,使得行人無路可走,被迫走到馬路上。
  • 基礎設施設計不佳:
    • 路口設計: 路口路型配置導致人車交織衝突、轉彎車視線死角、路寬過大、保護措施不足等問題。
    • 號誌問題: 有些路口號誌不清楚甚至沒有號誌,或是紅綠燈秒數不足,行人過馬路常常走到一半被困在路中央,對年長者、身障者更是險象環生。
    • 庇護島不足或設計不佳: 許多路口沒有行人庇護區,或庇護島設計不完善,反而容易被車輛撞擊。
  • 執法問題: 雖然有加強執法,但部分網友認為執法強度不足或不夠徹底,導致違規行為屢見不鮮。
  • 政策成效受質疑: 儘管政府宣稱投入大量預算改善交通安全,但交通事故件數仍居高不下,甚至屢創新高,讓民眾對政策成效感到失望。

專家建議台灣台灣行人友善程度改善方法:

  • 工程改善(硬體設施):
    • 全面設置人行道: 最重要的需求,並確保人行道暢通無阻,排除違停車輛、雜物、電線桿等障礙物。
    • 改善路口設計:
      • 行人庇護區: 在較寬的路口設置行人庇護島,讓行人可以分段過馬路,增加安全性。同時要優化庇護島設計,減少車輛撞擊風險。
      • 縮短人行穿越距離: 透過路口設計改善,例如路口截角、設置突出式人行道等,縮短行人穿越馬路的距離。
      • 排除視線死角: 透過設計改善轉彎車的視線死角,並加強警示。
    • 優化號誌系統:
      • 行人專用時相/早開時相: 讓行人有獨立或提早的通行時間,減少與車輛的衝突。
      • 調整號誌秒數: 依路口寬度調整行人綠燈秒數,確保行人有足夠時間通行。
      • 設置清晰號誌: 避免號誌不明確或未設置號誌的路口。
    • 改善路面平整度: 避免路面凹凸不平,影響行人通行安全。
    • 學校周邊交通改善: 針對校園周邊通學路徑進行檢討與改善,保障學童安全。
  • 教育宣導:
    • 加強駕駛人禮讓行人觀念: 透過持續的宣導和教育,讓所有駕駛養成「看到路人要過斑馬線,就是要停下」的習慣。
    • 提升用路人觀念: 充分提升駕駛、行人、自行車等用路人的交通安全知識和守法觀念。
    • 推廣機車道路駕駛訓練: 提升機車駕駛技術和安全意識。
  • 監理與執法:
    • 加重罰則與嚴格執法: 提高不禮讓行人、違規停車等行為的罰鍰,讓刻意違規者有感。
    • 違規紀錄嚴重者恢復定期換照: 透過監理機制,約束高風險駕駛行為。
  • 政策與制度面:
    • 落實「以人為本」的交通政策: 從根本上改變過去「車本城市」的思維,優先考量行人安全。
    • 強化地方政府執行力: 中央政府應以一貫之的政策引導地方政府,並提升地方政府的執法能力和規劃整合能力。
    • 數據導向的持續改進: 交通改善應以數據為基礎,透過規劃、實施、檢核、評估、調整的循環,持續追蹤並優化政策成效。
    • 提升公共運輸普及率: 加速公共運輸建造,鼓勵民眾多使用公共運輸,減少私人運具,從而降低道路上的潛在衝突。
    • 建立「零死亡願景辦公室」: 有學者建議在政府層級設立專責單位,統籌各局處資源,系統性地推動「零死亡願景」的達成。

網友認為台灣在行人友善和零死亡願景的努力上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台灣需要更積極地從工程、教育、執法、監理等多方面著手,並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交通理念,才能有效改善台灣的交通環境,擺脫「行人地獄」的惡名,朝向零死亡的目標邁進。


台灣的「行人友善」與「行人地獄」

新北市三峽區於2025年5月19日下午4點發生一起嚴重車禍,一名78歲高齡駕駛失控衝撞多名行人及機車,造成3人死亡、12人受傷的悲劇。

延伸閱讀:三峽車禍事故…救孩子回家的路 議員推設路樁、接送專區

這起事件與台灣在「行人友善」和「零死亡願景」的努力有著非常直接且深刻的關聯:

與「行人友善」的關係:

  1. 行人安全意識的再度重擊: 雖然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行人友善政策,但這起發生在校門口、放學時間的嚴重事故,再度提醒社會大眾,台灣的行人安全問題仍非常嚴峻。即使行人走在應該受保護的路段,仍可能遭遇飛來橫禍。
  2. 人行環境的潛在問題: 事故地點附近通常應是行人活動頻繁的區域,特別是學校周邊交通規劃素質堪憂。這起車禍的發生,會促使社會質疑該路段的人行設施是否足夠安全?例如是否有足夠寬敞且暢通的人行道?路口設計是否能有效降低人車衝突?號誌時間是否足夠行人安全穿越?這些都是「行人友善」政策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3. 高齡駕駛問題的凸顯: 肇事者是一名78歲的高齡駕駛,這讓「高齡駕駛管理」成為本次事件中最受關注的焦點。網友普遍認為,高齡駕駛可能因身體機能退化(視力、反應、判斷力等)而增加肇事風險,若缺乏有效的監理與回訓制度,恐成為行人安全的潛在威脅。這也呼應了網友提出的「監理」方面的改善需求,例如強化考照、監理制度,以及違規紀錄嚴重者恢復定期換照等。
  4. 「行人地獄」稱號的持續印證: 三峽車禍的慘痛結果,無疑再次強化了台灣「行人地獄」的負面形象。雖然政府努力想擺脫這個標籤,但只要類似的重大事故持續發生,民眾對交通安全的信心就會持續受損。
  5. 執法與用路人素養的考驗: 肇事者被媒體揭露有多次違規紀錄,這也讓社會質疑,是否現行的執法和監理機制不足以有效約束高風險駕駛?

與「零死亡願景」的關係:

  1. 「零死亡願景」的嚴峻挑戰: 「零死亡願景」的核心目標是將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降至零。三峽車禍至今日造成3人死亡,直接衝擊了這個目標,也讓社會對台灣能否實現這個願景產生更深的疑慮。
  2. 暴露交通安全網的漏洞: 這起事故暴露了台灣交通安全網在多個環節的漏洞:
    • 高齡駕駛監理: 現行高齡換照制度是否足夠嚴謹?如何篩選出不適任的駕駛?
    • 道路設計安全: 路口設計是否足以應對各種複雜的交通狀況,尤其是學校周邊?
    • 預防性措施: 對於有多次違規紀錄的駕駛,是否有更積極的預防性措施介入?
  3. 促使政府與社會檢討反思: 類似三峽車禍的悲劇,往往會成為推動交通改革的強大動力。事件後,政府各部門、民意代表和社會大眾都會再次聚焦於交通安全問題,檢討現有政策的不足之處,並可能加速相關法規和措施的修訂與實施,以朝「零死亡願景」邁進。例如總統賴清德已指示各相關部會和地方政府合作,加速釐清事故原因並檢討改進。
  4. 對「人命優先」的呼籲: 許多網友和路權團體都藉此事件再次呼籲,政府在推動交通政策與交通規劃時,必須真正把「人命」放在首位,而非僅考慮交通效率或民眾的反彈。這也與前述網友對「政策成效受質疑」的看法相呼應。

三峽北大國小前車禍是台灣交通安全長期積弊的縮影,深刻提醒我們,儘管有「行人友善」和「零死亡願景」的宣示,但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高齡駕駛管理、人行環境改善、交通設計規劃素質提升等問題,類似的悲劇仍可能一再發生。


行人友善城市7關鍵指標

以下是評估行人友善城市的關鍵指標,包含無障礙設施、行人安全感與政策:

指標名稱解釋/衡量標準相關國家
行人交通安全設施完善度人行道、穿越道增設與改善;障礙排除;以人為本規劃日本
無障礙環境普及率哺乳室、親子廁所、點字電梯、無障礙坡道等設施建置;輪椅/嬰兒車借用服務日本
夜間步行安全感居民夜間獨自行走感到安全的比例 (OECD數據)丹麥、挪威、瑞士 (85%以上)
道路交通死亡率下降幅度道路交通死亡人數減少的百分比 (WHO數據)丹麥、日本、挪威 (減少50%以上)
無車/步行區面積佔比城市中心禁止車輛通行、專供行人使用的區域面積丹麥哥本哈根 (歐洲最長徒步區)、挪威奧斯陸
大眾運輸無障礙比率無障礙公車建置比率台灣台北市、台中市、花蓮縣
無障礙機場設施評級機場在下客區、通道、協助點、洗手間、輪椅服務等方面的表現東京羽田、首爾仁川、新加坡樟宜

深度洞察:行人友善與城市宜居性的正向關聯

行人友善不僅是交通問題的解決方案,更是提升城市宜居性的關鍵。

當城市採用「完全街道」理念,將空間還給行人,空氣污染減少、居民健康改善,商業活動也因步行區的活絡而受益。例如,挪威奧斯陸的無車市中心計畫使駕車比例從35%降至27%,步行與公共運輸使用率顯著提升。這不僅降低了碳排放,也讓城市更具吸引力,成為居民與遊客的共享空間。


親子友善:為家庭打造的無縫體驗

除了行人友善,以外,家人一起玩的開心也很重要!

親子友善的定義遠超主題樂園或動物園,它涵蓋了從交通運輸住宿選擇,乃至國家級兒童福利政策醫療支援的全面考量。

以下是實現親子友善旅行實際關鍵目標:

從交通運輸到住宿選擇

航空公司針對嬰兒(出生14天至未滿2歲)與兒童(2歲以上)設有明確規範。

中華航空規定每位成人最多攜帶兩名嬰兒,其中一名需購買兒童票並使用安全座椅;5至11歲單獨旅行的兒童需申請相關服務。

住宿方面,親子友善飯店提供家庭房、嬰兒床、兒童餐、托兒服務等設施。日本城崎溫泉的旅館提供私人家庭浴池與兒童浴衣,新加坡的飯店則強調兒童免費入住與兒童泳池。

親子友善公共設施的完善程度也至關重要。

丹麥的博物館考慮兒童身高,設置互動區;新加坡濱海灣花園的兒童樂園與親水公園深受家庭喜愛。這些設施讓父母在旅途中感到輕鬆,孩子也能玩得開心。

國家級兒童福利與醫療支援

親子友善的國家往往擁有完善的兒童福利政策醫療系統

  • 日本:提供50萬日圓生育補助、產假補貼與長期育兒津貼,3歲以下兒童醫療免費,適用於合法居留的外籍家庭。
  • 丹麥:稅收支撐的免費醫療系統,電子病歷提升效率,家庭醫生確保就醫品質。
  • 瑞士:全民醫療體系覆蓋外籍家庭,多子女家庭享稅務優惠,教育與校車費用全免。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兒童友善城市倡議(CFCI)進一步推動城市將兒童權利納入決策核心。全球超過40國、3500個城市參與此計畫,透過情勢分析與行動計畫,改善兒童福祉,打造更包容的城市環境。


親子友善的深層價值

親子友善的實現不僅是提供娛樂設施,更是對下一代福祉的承諾。

一個親子友善的城市,會讓家庭感受到被尊重與支持的氛圍。例如,丹麥的社會互信讓父母放心將嬰兒車停在咖啡廳外,日本的文化體驗(如和服與茶道)讓孩子在旅行中學習成長。這些細節共同構成了一個無縫的旅行體驗,讓家庭在探索世界的同時,感受到家的溫暖。


以人為本,才有友善未來

行人友善與親子友善是現代城市規劃的兩大支柱。

透過完全街道的7大要素——安全性、整合交通、場所氛圍、永續發展、無障礙設計、親子設施與數據驅動——城市能夠為所有居民與旅客提供安全、便利與舒適的環境全球城市正以實際行動證明,以人為本的設計不僅提升宜居性,更促進社會包容與永續發展。

對於計劃旅行的家庭,選擇一個行人與親子友善的目的地,將讓您與孩子在安全與快樂中探索世界。透過完善的設施、健全的政策與文化的融入,希望2025年的旅程將成為一段安心出門,平安回家的美好回憶。

頁次: 1 2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