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Pedestrian Safety in Taiwan: Navigating Taiwan’s Streets 5 Foreigner’s Guides

Last Updated on 2025 年 7 月 25 日 by 総合編集組

台灣街道行走指南:外國人應對行人安全問題的五大策略

概述:台灣行人安全的挑戰與背景
台灣以其科技進步與經濟成就聞名全球,然而,其行人安全問題卻屢遭國際批評,被形容為「步行者的煉獄」。

Navigating Taiwan's Streets: 5 Foreigner's Guides to NO Pedestrian Safety in Taiwan

這篇文章《Navigating Taiwan’s Streets: 5 Foreigner’s Guides to NO Pedestrian Safety in Taiwan》深入探討了台灣行人環境的挑戰,提供外國人實用的行走建議。文章不僅分析了基礎設施不足、交通文化偏差等問題,還介紹了政府改革與民間倡議的進展,並借鑒國際經驗,為外國訪客提供安全探索台灣的策略。以下為文章重點簡述,方便中文讀者快速掌握核心內容。

一、了解台灣的行人環境:為何被稱為「地獄」
台灣的街道對行人來說充滿挑戰,國際媒體如CNN將其形容為「步行者的煉獄」,瑞士外交部也警告其公民注意台灣駕駛的攻擊性行為。這種負面印象源於多重問題:

  • 人行道覆蓋率低:截至2022年,僅43.86%的道路設有人行道,鄉村地區更低,迫使行人與車輛共用道路。
  • 人行道障礙:現有人行道常被電線桿、違停機車或商家物品佔用,行人常被迫走上車道。
  • 騎樓問題:台灣特有的騎樓本應為行人提供遮蔽,但地面高低不平、雜物堆積,特別對推嬰兒車或使用輪椅者造成障礙。
  • 路口危險:近一半的行人死亡事故發生在路口,駕駛不禮讓與標誌不清加劇風險。
    建議:外國人應使用Google地圖預先查看路線,觀察當地人如何過馬路,並保持高度警覺,假設駕駛不會主動停車。

二、防禦性行走:保護自己的核心策略
在台灣,行人需要採取「防禦性行走」策略,以應對不安全的交通環境。這包括:

  • 保持可見度:穿著亮色或反光服裝,夜間攜帶手電筒以增強辨識度。
  • 避免分心:走路時不要使用手機或耳機,以免忽略機車或汽車的聲音。
  • 選擇安全路線:優先選擇有寬敞人行道的區域,如台北信義商圈或高雄愛河步道,避免狹窄巷弄。
  • 過馬路技巧:在斑馬線上等待明顯的交通間隙,與駕駛眼神接觸以確認安全。
    案例:一位美國僑民在台北差點被機車撞到,學會了即使有綠燈也要謹慎檢查兩側交通,凸顯防禦性行走的重要性。

三、謹慎應對路口:危險核心地帶
路口是台灣行人安全的最大威脅,2022年近一半的行人死亡事故發生在此。問題包括:

  • 駕駛不禮讓:儘管法規要求駕駛在斑馬線前讓行,但許多人無視此規定。
  • 機車威脅:台灣機車數量高達1400萬輛,路口常見機車快速穿梭,難以預測。
  • 信號混亂:交通號誌缺乏清晰的行人專用時相,外國人易感到困惑。
    建議:僅在綠燈時過馬路,但仍需檢查兩側;利用中間庇護島分段穿越;避開早晚高峰時段(上午7-9點、下午5-7點)。下載「台灣交通」應用程式可獲取實時交通資訊。

四、適應台灣的交通文化
台灣的交通文化以「搶快」為主,駕駛與行人都傾向爭取優先通行權,這與日本等注重禮讓的國家形成對比。

  • 駕駛行為:許多駕駛認為道路以車輛為主,行人權利常被忽視。
  • 行人習慣:部分本地人會闖紅燈或隨意穿越馬路,外國人不應模仿此行為。
  • 機車主導:機車常停放在人行道或快速穿行,增加行人風險。
    建議:學習當地人果斷穿越的動作,保持冷靜,避免與駕駛衝突,並用手勢或眼神表明穿越意圖。

五、利用科技與參與倡議
科技工具與當地倡議可幫助外國人更安全地探索台灣:

  • 科技應用:Google地圖的街景功能可預覽人行道狀況;「台灣交通」應用程式提供號誌與交通資訊;Reddit等論壇分享僑民經驗。
  • 支持倡議:參與「還路於民」或「行人零死亡聯盟」等團體的活動,了解安全路線並推廣行人權利;使用台北1999市民熱線舉報危險路況。
  • 政府進展:2023年行政院啟動「行人優先交通安全行動綱領」,投資400億元改善人行道與路口,截至2025年2月已完成789處高風險路口改造。

更廣泛的影響與背景
台灣行人安全的問題源於歷史與系統性因素:

  • 城市規劃偏差:戰後城市發展以車輛為中心,壓縮行人空間。
  • 高車輛密度:1400萬輛機車與800萬輛汽車導致道路擁擠。
  • 執法不足:雖然不禮讓行人可罰款6000元,但執法不一致。
  • 文化慣性:車輛優先心態根深蒂固,行人權利意識薄弱。
    這些問題導致每年約400名行人死亡,65歲以上老人佔69%,顯示弱勢群體風險更高。此外,不安全的街道降低居民步行意願,影響健康與社區連結,並損害台灣的國際形象與觀光業。

國際借鏡與未來展望
文章借鑒荷蘭、日本和新加坡的成功經驗:

  • 荷蘭:以人為本的設計,限制車輛進入市中心,設置30公里/小時限速區。
  • 日本:寬敞人行道與嚴格執法,培養相互尊重的交通文化。
  • 新加坡:智慧規劃如遮蔽步道與「銀髮區」,提升行人安全。
    台灣可透過擴大人行道、加強執法與教育,逐步轉向以人為本的交通模式。外國訪客的參與,如分享經驗與支持倡議,也能推動改變。

頁次: 1 2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