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rviving Taiwan’s ‘Shared Road’ Dangers:3 Pedestrian Risks

Last Updated on 2025 年 7 月 25 日 by 総合編集組

台灣共享道路的行人風險:挑戰與解決之道

台灣以其科技創新與文化魅力聞名全球,然而,其城市街道的行人環境卻因「共享道路(Shared Roads)」的問題而備受詬病。

Surviving Taiwan’s ‘Shared Road’ Dangers:3 Pedestrian Risks

共享道路指的是行人、自行車與車輛共用同一空間的街道,理論上應促進靈活的都市移動,但在台灣,這種設計卻因基礎設施不足、車輛優先文化及執法不一致,導致行人面臨重大風險。本文深入探討三大行人風險——基礎設施不足車輛優先文化執法不一致——並分析其成因、影響及可能的解決方案,旨在為外國讀者及本地居民提供全面的洞見,並為台灣打造更安全的步行環境提出建議。

風險一:基礎設施不足

台灣的行人基礎設施存在顯著缺陷,影響共享道路的安全性。根據2022年內政部數據,全台僅有43.86%的道路設有人行道,意味著超過一半的街道迫使行人與車輛共用空間。即使有人行道的地區,寬度往往不足,台北市雖規定人行道最低寬度為1.5公尺,但許多老舊區域的實際寬度僅1.2公尺,難以滿足雙向通行需求。此外,人行道常被電線桿、變電箱、違停機車或商家招牌佔用,迫使行人走上車道,增加事故風險。例如,2023年台北中山區的調查顯示,60%的人行道被障礙物阻礙,對輪椅使用者或推嬰兒車的家長尤為不便。

台灣特有的騎樓空間本應為行人提供遮蔽,但因地面不平、被私人物品或車輛佔用,功能大打折扣。高雄市2022年的研究顯示,80%的騎樓無法正常通行,迫使行動不便者冒險進入車道。此外,部分地區以綠色標線人行道代替實體人行道,僅在路面畫線,缺乏物理隔離,安全性極低。2024年數據顯示,70%的行人事故發生在這些標線區域,凸顯其設計缺陷。這些問題對老年人和身心障礙者影響尤甚,2022年69%的行人死亡案例涉及65歲以上老人,顯示基礎設施未能保障弱勢群體。

解決方案包括擴大人行道覆蓋率至2030年70%,清除障礙物,升級綠色標線為實體隔離,並採用通用設計原則,確保坡道坡度不超過15%,並增設盲人引導磚,提升無障礙性。

風險二:車輛優先文化

台灣的都市規劃深受車輛優先思維影響,導致共享道路對行人不利。20世紀中期,隨著汽車與機車普及,街道設計從以行人為主轉向以車輛效率為核心。例如,台北迪化街等歷史步行區被拓寬以容納車流,行人空間被壓縮至邊緣。數據顯示,70%的城市道路寬度分配給車輛,行人僅剩狹窄空間。台灣的機車密度極高,2024年註冊機車數達1400萬輛,加劇共享道路的擁擠與危險。

駕駛行為的「搶快」心態進一步加劇問題。瑞士外交部曾形容台灣駕駛行為「攻擊性」,2023年研究顯示,65%的駕駛者在斑馬線前不禮讓行人,迫使行人閃避車輛。這種文化源於戰後經濟快速發展,政府未有效限制私人車輛數量,導致車輛數量激增。公共運輸系統的不完善,尤其在雙北以外地區,班次少、覆蓋率低,迫使民眾依賴機車,進一步侵蝕行人空間。

車輛優先文化導致嚴重後果。2022年,台灣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達3085人,其中行人死亡420人,佔13%,近半數事故發生在路口。解決之道包括推廣行人優先的觀念,加強駕駛教育,強調斑馬線禮讓,並擴大公共運輸覆蓋率,減少對私人車輛的依賴,釋放更多共享道路空間給行人。

風險三:執法不一致

台灣已修訂《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對不禮讓行人的駕駛最高罰款6000元,若致傷亡則加重處罰。然而,執法不一致削弱了法律效力。例如,車輛與行人需保持3公尺距離的規定在執行中難以衡量,導致爭議頻發,部分罰單被撤銷。2024年雙北地區兩天內記錄3700件不禮讓違規,顯示問題普遍。社會對「行人帝王條款」的誤解也引發反彈,部分駕駛認為行人權利過高,抗拒遵守。

執法的不一致使行人安全難以保障,部分行人也因對系統的不信任而違規,例如闖紅燈,進一步加劇共享道路的混亂。解決方案包括制定明確的執法標準,採用攝影機監控違規行為,增加重複違規的罰款與記點,並透過社區監督鼓勵民眾舉報,強化執法效果。

更廣泛的影響

共享道路的風險不僅影響安全,還波及公共健康、經濟與社會公平。長期暴露於交通威脅導致居民慢性壓力,增加焦慮與健康問題。減少步行活動也影響社區互動與身體健康。國際媒體如CNN將台灣交通形容為「行人地獄」,損害旅遊形象,可能影響1.2兆元的旅遊收入。低收入社區的行人設施更匱乏,加劇社會不平等。

解決方案與國際借鏡

台灣政府已推出行人優先交通安全行動綱領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投資4000億元改善共享道路,包括升級路口設施與降低速限。民間團體如還路於民積極倡議,推動連續人行道與嚴格執法。國際經驗提供啟示:荷蘭的過濾式滲透設計優先行人,日本的相互尊重文化降低事故率,新加坡的友善街道計畫提升行人舒適性。台灣可借鑑這些經驗,結合工程、教育與執法,打造以人為本的共享道路。

頁次: 1 2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