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st Updated on 2025 年 9 月 3 日 by 総合編集組
文章目錄
Toggle前言:深海中的數位長城
在現代數位生活中,當我們點擊手機螢幕、串流4K影集,或與海外朋友即時視訊時,背後的推手並非無形的Wi-Fi訊號,而是隱藏在海洋深處的海底電纜。這些纖細卻堅韌的光纖線路,承載了台灣高達99%的國際資料傳輸,堪稱支撐我們數位生活的無形命脈。
從金融交易到國防通訊,從線上教育到遠距醫療,這些深埋海底的「資訊動脈」無時無刻不在運作,確保台灣與全球保持緊密連結。
然而,這條數位長城並非無懈可擊。自然災害、人為破壞,甚至地緣政治的暗流,都可能讓這條命脈瞬間斷裂,影響經濟、民生與國家安全。本文將帶您深入探索台灣海底電纜的歷史、現況、挑戰與未來,結合真實案例與網友聲音,全面揭開這項關鍵基礎設施的神秘面紗。
從電報到光纖:台灣海底電纜的百年演進
早期探索:電報時代的開端
台灣海底電纜歷史始於清末。1887年,在巡撫劉銘傳的推動下,台灣完成了首條電報海纜,連接淡水與福建川石島。這條電纜雖然僅用於簡單的電報傳輸,卻為台灣的對外通訊開啟了新篇章。當時的技術簡單,電纜以銅線為主,傳輸速度緩慢,卻為海防與政令傳達提供了關鍵支持。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為強化對台統治,進一步鋪設了連結台灣與日本的電纜。這些早期設施主要服務於殖民管理,卻也奠定了台灣作為區域通訊節點的基礎。直到1979年,台琉海纜的竣工標誌著台灣進入現代化通訊時代,這條同軸電纜專為語音通話設計,成為國際連結的先聲。
光纖革命:數位時代的躍進
1990年代,網際網路的全球普及掀起了通訊革命。傳統銅線電纜無法滿足爆炸性增長的資料需求,光纖海纜應運而生。台灣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投資建設如亞太海纜網路(APCN)等高容量系統。進入2000年代,隨著雲端運算、串流媒體與5G技術的興起,台灣海底電纜系統不斷升級,容量從早期的數百吉位元每秒(Gbps)躍升至如今的數百太位元每秒(Tbps)。
例如,2016年啟用的FASTER海纜,由Google等科技巨頭主導,設計容量高達60 Tbps,連接台灣淡水與日本、美國等地。這條海纜不僅提升了跨太平洋的資料傳輸效率,也鞏固了台灣作為亞太網路樞紐的地位。近年來,台灣更參與了如Apricot與TPU等新世代海纜計畫,進一步拓展全球連結版圖。
💡延伸閱讀:2025台灣旅遊懶人包:10大必知注意事項
現況剖析:台灣海底電纜的網絡地圖
登陸站分佈:多點布局的戰略考量
台灣四面環海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國際海纜的理想登陸地。為分散風險,台灣的海纜登陸站採多點分佈,涵蓋北部、東北部與南部地區。
台灣海底電纜主要登陸站包括:
- 頭城登陸站(宜蘭縣頭城鎮):由中華電信獨資建設,專注於日本、韓國與東北亞方向,承載如APG與PLCN等高容量海纜。
- 淡水登陸站(新北市淡水區):由中華電信與遠傳電信合作建設,是國際海纜的關鍵節點,負責如SJC2與TPE的流量。
- 八里登陸站(新北市八里區):由新世紀資通(NCIC)與全球光網(Pacnet)聯手打造,提供多元化國際連線。
- 枋山登陸站(屏東縣枋山鄉):由中華電信獨資興建,專注於東南亞方向,連接如SEA-ME-WE 3等跨洲海纜。
這種分散布局不僅降低單點故障的風險,也確保了台灣與北美、東北亞、東南亞及歐洲的多元連結。
截至2025年,台灣共有14條國際海纜與10條國內海纜,總長度超過數千公里,支撐了高達99%的國際網路頻寬。
主要台灣海底電纜系統一覽
以下是幾條對台灣至關重要的國際海纜系統,涵蓋其登陸站、連接地區與特色:
海纜名稱 | 登陸站 | 主要連接地區 | 特色與備註 |
---|---|---|---|
亞太直達海纜 (APG) | 頭城 | 日本、韓國、中國、香港、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 | 低延遲、高容量,亞太區骨幹網路之一 |
新跨太平洋海纜 (NCP) | 頭城 | 美國、日本、韓國、中國 | 採用先進光纖技術,支援跨太平洋超大頻寬 |
太平洋光纖海纜網路 (PLCN) | 頭城 | 美國、菲律賓 | 由Google與Meta投資,滿足雲端資料中心需求 |
東南亞日本海纜2號 (SJC2) | 淡水 | 日本、韓國、香港、泰國、柬埔寨、新加坡 | 強化東北亞與東南亞連結 |
跨太平洋快線 (TPE) | 淡水 | 美國、日本、韓國、中國 | 多次升級,歷史悠久的跨太平洋線路 |
EAC-C2C | 淡水、枋山、八里 | 亞洲多國 | 環狀網絡,具備路由備援彈性 |
SEA-ME-WE 3 | 頭城、枋山 | 東南亞、中東、西歐 | 少數直連歐洲的海纜,全球最長之一 |
此外,國內海纜如台馬海纜與台澎海纜,則負責連結本島與離島,確保金門、馬祖與澎湖的通訊與電力穩定。這些離島線路對於偏鄉數位化與國防通訊尤為重要。
技術解密:台灣海底電纜的結構與運作
結構設計:堅韌的深海守護者
一條標準的海底電纜直徑約25毫米,重量每公里約1.4公噸,內部由多層材料構成,以應對深海的高壓、腐蝕與外力衝擊。其核心是光纖束,通常包含4至8對光纖,負責傳輸資料。外部則包裹鋼絲層、聚乙烯絕緣層與防潮塗料,確保結構穩固。淺海段的電纜會額外加裝鎧裝保護,以防漁船拖網或錨損。
運作原理:光速傳輸的秘密
現代海纜採用波分多工(WDM)技術,允許單根光纖同時傳輸多個波長的訊號,大幅提升容量。例如,一條60 Tbps的電纜可同時處理數百萬個高清視訊串流。電纜沿線每隔50至100公里設有中繼器,負責放大訊號,確保長距離傳輸的穩定性。陸上的海纜登陸站則配備供電設備(PFE)與終端設備(SLTE),將海底訊號轉換為陸上網路可用的格式。
相較於衛星通訊,海纜的延遲時間極低(約數十毫秒),遠優於衛星的數百毫秒。這使得海纜成為雲端運算、即時遊戲與金融交易的首選通道。
隱形危機:海底電纜的脆弱性與挑戰
自然災害的威脅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與海底火山活動頻繁,常引發海纜斷裂。2006年的恆春大地震是經典案例,當時13條國際海纜同時斷裂,導致台灣對外網路幾近癱瘓,金融交易與國際通訊中斷數週,經濟損失高達數億元。氣候變遷也加劇了挑戰,海底山崩與颱風引發的洋流變化,都可能損壞電纜。
人為破壞的陰影
根據統計,全球約70%的海纜中斷由人為因素造成,主要來自漁船拖網或船隻下錨。
台灣海峽作為全球最繁忙航道之一,漁業活動與貨輪往來頻繁,近岸海纜尤易受損。2025年初,野柳外海的國際海纜疑似遭喀麥隆籍貨輪「SHUNXIN 39」拖錨損毀,引發廣泛討論是否涉及蓄意破壞台灣海底電纜。
地緣政治的隱憂
近年來,地緣政治緊張加劇,台灣海底電纜的國安議題備受關注。在「灰色地帶」衝突中,透過不明船隻對海纜進行騷擾或破壞,已成為新型態威脅。2025年1月,台馬2號與3號海纜接連斷裂,雖然官方歸因於線路老化,但部分專家質疑是否與外部勢力有關。
一旦台灣所有聯外海纜同時中斷,後果將形同「數位孤島」,對國防、金融與民生造成災難性衝擊。
真實聲音:網友與使用者的體驗與擔憂
海底電纜的穩定性直接影響每個人的數位體驗。
以下是從PTT、Dcard與Threads等平台整理的網友反饋,反映民眾的真實感受:
- 網路累格的抱怨:許多網友表示,斷纜事件發生時,即使業者啟動備援路由,網路速度仍明顯下降。例如,一位玩家在Dcard分享:「玩歐美伺服器的遊戲,Ping值從50ms飆到300ms,根本沒法玩!」串流平台如Netflix也常因頻寬不足而自動降低畫質。
- ISP差異的討論:網友普遍認為,中華電信(Hinet)因擁有較多自有海纜與骨幹網路,斷纜時的應變能力較強。相較之下,部分中小型ISP因租用頻寬,恢復速度較慢。一位PTT用戶提到:「換了Hinet後,斷纜影響小很多,真的有差。」
- 離島居民的無奈:馬祖與金門的網友對斷纜感受尤深。一位馬祖居民在Threads寫道:「海纜一斷,行動支付直接掛掉,連線上課程都卡到爆,感覺像回到20年前。」他們呼籲政府增建備援線路,強化離島通訊。
- 潛在風險的警覺:部分網友對「無感」的斷纜事件提出隱憂。一位技術背景的用戶表示:「現在多條海纜備援讓我們感覺不到影響,但如果一次全斷,後果不堪設想。政府應該公開更多監控資訊!」
這些聲音反映了民眾對台灣海底電纜穩定的高度關注,也凸顯了數位基礎設施對日常生活的深遠影響。
政府與產業的因應:強化數位韌性
政策與監管:NCC與數位發展部的角色
台灣海底電纜管理由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與數位發展部(MODA)共同負責。NCC負責審批海纜登陸許可與營運監督,MODA則從數位韌性角度,制定長期發展策略。
行政院已將國內海纜列為關鍵基礎設施,並投入資源增建如台馬4號海纜,提升離島通訊穩定性。
備援策略的多管齊下
為應對斷纜風險,台灣採取多層次備援策略:
- 路由多元化:透過多個登陸站與不同海纜系統,確保單一故障不影響整體連線。例如,北部頭城與南部枋山形成互補路由。
- 微波與衛星輔助:馬祖地區已部署微波系統作為緊急備援,低軌衛星(LEO Satellite)計畫也逐步推進,目標在海纜全面中斷時維持基本通訊。
- 國際合作:與Google、Meta等企業合作,參與如Apricot與TPU等新海纜計畫,拓展更安全的國際路由。
自主維修的挑戰
台灣海底電纜維修高度依賴國際專業船隊,費用高昂且時程難控。一次斷纜修復可能耗時數週,成本達數百萬美元。為此,政府正研議建立本土維修團隊,提升應變速度與自主性。
未來藍圖:迎接數位新時代
技術升級:迎接AI與元宇宙
隨著5G、雲端運算與AI應用的快速發展,海纜頻寬需求預計在未來五年成長3倍。新一代海纜將採用更先進的空間分割多工(SDM)技術,單纜容量可達1 Pbps(千太位元每秒),支援元宇宙與即時運算需求。
衛星與5G的補充角色
為降低對海纜的單一依賴,數位發展部積極推動低軌衛星作為備援方案。透過與Starlink等業者合作,台灣計劃在2027年前建置多個地面接收站,確保緊急通訊能力。此外,5G基站的普及也將分擔部分流量,減輕海纜壓力。
國際合作的深化
台灣正與日本、美國與東南亞國家加強海纜合作,共同投資區域性網絡。例如,Apricot-S6計畫將台灣與馬來西亞、關島連繫起來,強化國防與商業通訊的穩定性。同時,國際情報分享機制也有助於防範潛在的蓄意破壞。
守護台灣海底電纜,守護台灣的數位未來
海底電纜是台灣數位經濟與國家安全的基石,承載了99%的國際資料流量,卻也面臨自然災害、人為破壞與地緣政治的多重挑戰。從清末的電報線到現代的光纖網絡,台灣的海纜系統見證了技術進步與時代變遷。未來,透過技術升級、備援強化與國際合作,台灣有機會進一步鞏固其在亞太地區的網路樞紐地位。
每一次順暢的網路體驗,都仰賴這些深海中的隱形英雄。作為使用者,我們應關注海纜安全議題,支持政府與產業的努力,共同守護這條數位長城,讓台灣在全球數位舞台上持續發光。
參考來源
- Taiwan’s Submarine Cable Network Strategic Value and Future Outlook
https://ketagalanmedia.com/ - Taiwan (Submarine Cable Stations)
https://www.submarinenetworks.com/ - When Taiwan Goes Dark: Taiwan’s Economy Depends on 14 Undersea Cables
https://cyber.fsi.stanford.edu/news/ - Strengthening Taiwan’s Sea Cable Security
https://hcss.nl/wp-content/uploads/ - Taiwan (TeleGeography Map)
https://www.submarinecablemap.com/country/taiwan - Undersea Cables: The Invisible Backbone of the Internet
https://www.telegeography.com/ - Submarine Cable Systems and Their Role in Global Connectivity
https://www.itu.int/ - The Geopolitics of Submarine Cables
https://www.cfr.org/ - Submarine Cable Disruptions: Risks and Mitigation Strategies
https://www.rand.org/ - Global Submarine Cable Outlook 2025-2030
https://www.icpc.int/
相關
頁次: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