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st Updated on 2025 年 7 月 25 日 by 総合編集組
台灣「行人地獄」:一年410個行人喪生,亟待改變的交通危機
引言:台灣的進步與行人安全的矛盾
台灣以科技與經濟成就聞名全球,然而其行人安全問題卻被國際媒體形容為「行人地獄(Taiwan’s ‘Living Hell’)」。
2022年,410名行人因交通事故喪生,凸顯了都市規劃與交通文化的嚴重缺陷。本文深入探討這一危機的根源、影響以及政府與民間的改革努力,旨在為讀者提供全面的洞察,並展望台灣如何打造安全、宜步行的城市環境。

行人友善城市的國際標準
行人友善城市強調安全、舒適與可及性,需具備寬敞平整的人行道、完善的交通安全措施、高連通性的路網、混合土地使用以及吸引人的街道環境。國際標準建議人行道寬度至少1公尺,緣石坡道坡度低於15%,並透過綠化與休憩設施提升步行體驗。這些原則為解決**台灣「行人地獄」**提供了藍圖,荷蘭與日本的成功經驗尤為值得借鑑。
台灣行人環境的挑戰
數據觸目驚心:2022年,台灣交通事故導致3,085人死亡,其中行人死亡佔13%,路口事故尤為頻繁,近一半行人死亡發生於此。高齡者(65歲以上)佔行人死亡的69%,顯示基礎設施對弱勢群體的保護不足。
基礎設施缺陷:全台僅43.86%的道路有人行道,且常因淨寬不足、表面不平或被公共設施與私人物品佔用,迫使行人冒險走上車道。騎樓本應為行人遮風避雨,卻因雜物堆積與高低不平失去功能。
車本位規劃:台灣都市發展長期以車輛效率為優先,壓縮行人空間,導致道路分配不公。公共運輸系統的不完善加劇了對私人車輛的依賴,進一步侵蝕行人路權。
交通文化與執法問題:駕駛人的「搶快」心態與不禮讓行人的行為,加劇了道路風險。雖然法規加重對不禮讓行人的罰則(最高NT$6,000),但執法標準模糊,導致效果有限。
「行人地獄」的深遠影響
人身與社會成本:除了直接的傷亡,危險的步行環境引發居民慢性壓力,影響身心健康。步行減少也削弱社區連結,降低社會活力。
國際形象受損:國際媒體如CNN將台灣交通形容為「行人地獄」,多國旅遊警示提醒注意交通風險,影響觀光業與國際人才吸引力。
弱勢群體的困境:高齡者、兒童與身心障礙者面臨更高風險,凸顯基礎設施與政策的包容性不足。
改革之路:政府與民間的努力
政府行動:2023年,行政院推出「行人優先交通安全行動綱領」與「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投入NT$400億,目標2030年行人死亡減半。措施包括改善路口設施、清除人行道障礙與推廣交通安全教育。截至2025年2月,789處高風險路口與2,978處省道路口完成改善,但執行落差與地方進度不一仍為挑戰。
民間倡議:「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與「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積極監督政府,提出恢復人行道連續性、優化路口安全與改革駕駛訓練等訴求。他們透過座談與活動提升公眾意識,卻也批評政策的不一致性。
國際借鏡:荷蘭透過「過濾式滲透」限制車流,日本以相互尊重的交通文化確保行人優先,新加坡的「友善街道」計畫提供三維步行網絡與特殊保護區。這些經驗為台灣提供了實用啟示。
相關
頁次: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