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投筆:日本交通行人友善設計觀察紀錄25年7月23日

Last Updated on 2025 年 7 月 29 日 by 総合編集組

現狀觀察:日本街頭的啟發

清晨六點,我坐在大安區老公寓的書桌前,窗外是熟悉的台北街景,卻在腦中回想東京街頭的秩序。手邊一杯手沖美式咖啡冒著熱氣,坂本龍一的鋼琴曲低聲流淌,我翻開方格筆記本,用0.5mm的百樂G2原子筆記下關鍵詞:行人優先社會契約空間活化

日本的街道,猶如一座精心設計的建築,結構清晰、功能明確,卻又充滿人文氣息。作為一名都市規劃師,我總在移動中觀察:東京的斑馬線前,駕駛人耐心等待行人;京都的人行道寬敞平整,點字磚引導視障者前行。這些細節讓我不禁反思:台北的街道,能否也成為這樣的安全場域?

日本的行人環境安全成就令人矚目,其交通事故死亡率遠低於多數已開發國家,行人死亡率尤為突出。這不僅是硬體設施的功勞,更像城市的毛細血管,靠著深植於社會的尊重與自律,維持著流暢的運行。

我在澀谷街頭駐足,記錄下駕駛人與行人之間的默契互動:一名小學生舉手示意過馬路,抵達對側後向駕駛點頭致謝。這一幕,彷彿是都市規劃的詩篇,讓我想起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中描述的和諧場景。然而,回到台北,違停車輛占據人行道,行人被迫與車流爭道,這種現實總讓我輾轉難眠。


問題診斷:台灣的「行人地獄」

台灣的交通環境被國際媒體稱為「行人地獄」,這不僅是對安全的挑戰,更是對都市規劃的警訊。我用紅筆在筆記本上圈出問題:狹窄的人行道違停氾濫路權意識不足部門協調不力

2023年,台灣每天平均至少一名行人因交通事故喪生,高齡者尤為脆弱。政府雖投入400億元改善人行環境,但成效不彰,人行道仍常被電線桿、機車占據,地面高低不平。這種「以車為本」的思維,猶如建築缺乏穩固基礎,註定無法支撐安全的步行環境。

💡延伸閱讀:12點原因解釋為何進步的台灣不是行人友善的國家

我常在清晨慢跑時,經過大安森林公園,思考台北的街道為何如此混亂。駕駛人搶快、行人違規穿越、執法力度不足,這些問題交織成一張複雜的網。對比日本,我發現台灣缺乏的不仅是硬體,更是像Jan Gehl強調的「人性化」設計,以及類似日本的「社會契約」文化。如何讓台北的街道像日本般流暢而安全?這是我寫這篇報告的初衷。


國際案例:日本的行人友善設計

行人優先的法規與文化

日本的交通法規將斑馬線定義為行人優先的空間,駕駛人必須在接近時減速甚至停車。我在東京街頭觀察到,駕駛人幾乎無一例外地遵守這項規定,即使在繁忙的澀谷路口也不顯不耐。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鑽石標誌」,設置在斑馬線前50公尺與30公尺處,提前警示駕駛人減速。這就像建築設計中的預防性細節,引導行為而非強制執行。這種設計讓我聯想到克里斯多福·亞歷山大的《建築模式語言》,每個細節都是一個模式,解決特定的都市問題。

日本的交通文化更像一種無形的契約。駕駛人禮讓行人,行人舉手致謝,甚至駕駛會以「感謝危險燈」回應。我在橫濱看到小學生過馬路時停下確認安全、舉手示意,這種從小養成的習慣,讓我感受到教育的深遠影響。這種文化,猶如城市的呼吸節奏,自然而必要。

道路空間的精細設計

日本的人行道寬度標準讓我驚嘆:繁忙路段需達3.5公尺,一般道路至少2公尺,且預留空間給長椅與樹木。

我在京都漫步時,發現點字磚無處不在,這項1967年發明的設計,如今已是全球標準。這種「小而精」的創新,證明了簡·雅各布斯所說的「人的尺度」在規劃中的重要性。

此外,東京的路口採用人車分離號誌,行人綠燈時車輛停駛,徹底避免衝突。我試著想像台北忠孝東路導入這種設計,是否能讓行人安心穿越?

空間活化與立體網絡

日本的「行人便利促進道路」制度讓街道從交通通道變為生活場域。

東京池袋的「城市客廳」實驗,利用廢木材打造休憩空間,吸引居民交流。我在筆記本中用藍筆寫下:台北的永康街若能設置露天咖啡座,是否也能增添活力?

澀谷的改造更讓我震撼,高架步行網絡串聯地鐵站與商業區,融入藝術裝置與廣場,讓步行成為一種體驗。這就像查爾斯·蒙哥馬利的《快樂城市》,將硬梆梆的規劃化為生動的故事。


解決策略:打造台灣的行人友善環境

借鏡日本,我用綠筆在筆記本中記下值得研究的策略,試圖為台灣勾勒一條可行的道路:

  1. 扎根交通教育:仿效日本,從小學開始教導路權尊重與安全意識,培養「舉手致謝」的文化。學校與家庭應合作,讓孩子將禮讓內化為習慣。
  2. 完善基礎設施:擴大人行道覆蓋率,確保寬度至少1.5公尺,排除違停與障礙物。推廣點字磚與無障礙坡道,讓高齡者與身心障礙者安心通行。
  3. 優化路口設計:導入預警標誌與人車分離號誌,縮短行人穿越距離,減少衝突點。台北的繁忙路口可試行行人專用時相。
  4. 推動空間活化:在住宅區試行「Zone 30」,利用路面材質與縮減設計降低車速。借鏡日本的「Parklet」,將人行道變為休憩區或市集空間。
  5. 強化跨部門協調:建立統一的交通規劃機制,確保政策連貫。制定明確的執行藍圖,定期評估成效。
  6. 推廣多元移動:提升中南部大眾運輸便利性,推廣自行車友善環境,降低私人車輛依賴。

我在清晨陽台走動時,畫了一張流程圖,試圖將這些策略串聯起來。

猶如村上春樹在小說中將日常觀察化為深刻思考,我希望這些建議能從細節出發,改變台灣的交通現況。


實施建議:從理想到現實

要實現這些策略,台灣需要克服結構性挑戰。我建議政府成立跨部會的「人本交通委員會」,統籌規劃與執行。優先試點城市如台北、台中,推廣「Zone 30」與「Parklet」,並結合公民參與,讓居民感受到街道的改變。此外,透過學校教育與媒體宣傳,逐步培養尊重路權的文化。

這就像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中強調的:改變需要優雅而堅定的行動。

每當我完成一篇報告,總會「晾置」24小時,再次審視。這份報告也不例外。我大聲朗讀關鍵段落,確保語感流暢。希望這份觀察能為台灣的行人環境帶來一絲改變,就像好的建築設計,結構清晰、功能明確,還帶有一點美感。

主編投筆:日本交通行人友善設計觀察紀錄25年7月23日
《主編投筆:日本交通行人友善設計觀察紀錄25年7月23日》中提到的「百樂 BL-G2-5 自動鋼珠筆」

頁次: 1 2 3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