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點原因解釋為何進步的台灣不是行人友善的國家

Last Updated on 2025 年 7 月 25 日 by 総合編集組

台灣以其科技創新與經濟繁榮在國際間享有盛譽,然而,台灣的行人環境卻被國際媒體CNN形容為「行人地獄」,顯示出先進形象與實際城市宜居性之間的巨大反差。

行人友善的城市規劃7要素:台灣交通困境
Taiwan’s ‘living hell’ traffic is a tourism problem, say critics

這種現象不僅影響居民的生活品質與安全,也對台灣的觀光發展與國際人才吸引力構成挑戰。為什麼一個如此進步的台灣不是行人友善的國家,無法提供安全、舒適的步行環境? 

本文將深入剖析台灣行人環境的12大問題根源,從基礎設施缺陷、都市規劃偏差、交通文化衝突到執法困境,並結合國際經驗,提出可行建議,期盼台灣邁向真正行人友善的未來。


一、什麼是行人友善城市?國際標準的啟示

行人友善城市的定義,在於打造一個以行人為核心,安全、舒適且鼓勵步行的都市環境。這種設計不僅提升居民健康與社區活力,還促進城市的永續發展。

根據國際標準,行人友善城市需具備以下核心要素:

  1. 人行道品質與連續性
    理想的人行道應寬敞、平整且連續,淨寬至少1.2公尺,確保雙向通行無阻。國際建議設置緣石坡道(坡度低於15%),以利輪椅與嬰兒車通行,並搭配綠化帶或緩衝區,提升安全與舒適感。
  2. 交通安全與無障礙環境
    行人安全取決於低事故率與完善的無障礙設施,如廣泛設置的緣石坡道與觸覺導盲磚,確保高齡者與身心障礙人士的通行便利。
  3. 路網連通性與土地混合使用
    高連通性的路網縮短步行時間,而住宅、商業與娛樂設施的均衡分佈,則鼓勵居民以步行取代車輛出行。
  4. 街道吸引力與舒適性
    街道應具備遮蔭樹木、休憩長椅與乾淨的環境,營造愉悅的步行體驗,並透過生態景觀設計(如雨水花園)提升環境品質。

這些要素共同構成了一個以人為本的都市環境,不僅提升居民幸福感,也吸引國際旅客與專業人才。然而,台灣不是行人友善的國家卻是什麼原因,甚至這些面向的表現卻顯得捉襟見肘,究竟問題出在哪裡?


二、台灣行人環境的12大問題根源

以下是導致台灣行人環境不友善,台灣不是行人友善的國家的12大原因,涵蓋基礎設施、都市規劃、交通文化與法規執行的多重挑戰。

1. 人行道普及率低,淨寬不足

根據統計,台灣人行道普及率僅43.86%,超過半數道路缺乏專用步行空間。即使在有設置人行道的區域,淨寬常低於1.2公尺,無法滿足雙向通行需求。部分地區甚至僅以綠色標線區隔出「假人行道」,缺乏實體保護,形同虛設,行人安全毫無保障。

2. 人行道鋪面品質低劣

台灣的人行道常因鋪面破損、高低不平或坡度過陡,成為輪椅使用者與推嬰兒車家長的夢魘。例如,部分人行道因長期缺乏維護,表面龜裂或被樹根頂起,嚴重影響通行安全與舒適性。

3. 公共設施與私人佔用侵蝕步行空間

電線桿、變電箱、消防栓等公共設施常佔據人行道,迫使行人繞道至車道。同時,違規停放的機車、商家招牌與私人雜物(如娃娃機)進一步壓縮步行空間,增加事故風險。這種現象猶如在行人面前設置無形的障礙牆,讓步行成為一場冒險。

4. 騎樓空間混亂不堪

台灣獨特的騎樓設計本應為行人提供遮風避雨的通道,卻因地面高低不平、被私人雜物或車輛佔用,導致功能喪失。輪椅使用者與家長常被迫繞行至車道,安全風險陡增。

5. 車輛優先的都市規劃思維

台灣的都市發展自20世紀起逐步轉向「車本主義」,道路設計以車流效率為優先,行人空間被壓縮至邊緣。例如,寬敞的車道與停車格佔據主要道路空間,而人行道常被犧牲或完全忽略,導致行人與車輛爭道的危險情境。

行人友善的城市規劃7要素:台灣交通困境

6. 大眾運輸系統發展不均

除雙北地區外,台灣其他縣市的大眾運輸覆蓋率低,班次稀疏且轉乘不便,迫使居民依賴私人汽機車。這不僅加劇車輛違停問題,也間接侵佔行人空間,形成惡性循環。

7. 駕駛人的「搶快」心態

台灣駕駛普遍存在爭搶通行權的習慣,無論是汽車或機車,鮮少主動禮讓行人。國際媒體甚至將台灣駕駛行為形容為「攻擊性」,反映出駕駛文化對行人安全的威脅。

8. 交通法規的模糊地帶

雖然《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已加重對不禮讓行人的罰則(最高罰鍰6,000元),但「車輛與行人距離不足3公尺」等標準的判定仍存爭議,導致執法不一,影響法規威信。

9. 執法力度的不足與誤解

被稱為「行人帝王條款」的斑馬線優先權,雖賦予行人法律保障,但部分駕駛人因不理解或不願遵守,導致執法效果打折。民眾檢舉後罰單被撤銷的案例,更凸顯執法標準的不一致。

10. 高齡者與脆弱群體的風險加劇

65歲以上高齡者佔行人死亡人數的69%,顯示現有交通設施對脆弱群體的保護不足。人行道的不平整與路口設計缺陷,讓高齡者、兒童與身心障礙者面臨更高風險。

11. 行人環境惡化對社會的多元衝擊

行人環境的惡劣不僅導致每年逾400人走在路上因交通事故喪生,台灣不是行人友善的國家更影響居民心理健康與社區連結。長期處於危險的步行環境,可能引發焦慮與慢性健康問題,並削弱台灣的國際形象與觀光吸引力。

12. 人本社會的發展遲緩

當行人路權團體協助弱勢(也就是台灣的行人)爭取權益時,深受媒體渲染教育過的民眾,往往是受害最深的一份子,而民眾從未喊冤,反而常常挺身而出,勇於協助肇事的動力車輛駕駛,找出以經濟為主以社會為主優先於人命的合理藉口


三、行人環境惡化的深遠影響

1. 嚴峻的交通事故數據

2022年,台灣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達3,085人,其中行人死亡約420人,佔13%。路口事故尤為頻繁,近半數行人死亡案例發生於此。

這不僅造成巨大的人力損失,也凸顯路口設計的系統性缺陷,造成台灣不是行人友善的國家

台灣近年行人死亡交通事故數據

年份總交通事故死亡人數行人死亡人數行人死亡比例路口事故死亡人數高齡者死亡比例12歲以下兒童死傷人數
2019458
2020246217
20213,08516,000
20223,08539413%214,000件69%逾1,000
20233,023380
20242,950366
2025 (1-2月)46962

註:數據來源於交通部統計,部分數據為約數。

2. 生活品質與心理健康的隱形損害

外媒介紹,台灣不是行人友善的國家,危險的步行環境讓居民時刻處於壓力之中,可能引發焦慮、免疫力下降等健康問題。步行活動減少也削弱了社區的社交連結,影響社會資本與城市活力。

3. 國際形象與觀光發展的挑戰

國際媒體如CNN將台灣交通形容為「行人地獄」「台灣不是行人友善的國家」,多國旅遊警示也提醒旅客注意台灣的交通亂象。這不僅影響遊客體驗,也削弱台灣作為宜居城市的國際吸引力。

💡延伸閱讀:行人友善的城市規劃7要素:台灣交通困境


四、台灣的改革努力與挑戰

1. 政府政策與工程改善

行政院推出的「行人優先交通安全行動綱領」與「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計畫投入400億元改善行人設施,包括增設庇護島、行人專用時相與騎樓整平。截至2025年2月,近800處易肇事路口已完成改善,顯示初步成效。然而,部分縣市進度落後,凸顯執行力不足的挑戰。

2. 民間團體的積極倡議

「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與「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積極推動立法改革與交通安全教育,提出恢復實體人行道、優化路口設計等訴求。他們也監督政府政策,確保改革不流於形式。

3. 國際借鏡:荷蘭、日本與新加坡的啟示

  • 荷蘭:透過「過濾式滲透」設計與低速區,優先保障行人與自行車路權,創造安全舒適的步行環境。 
  • 日本:以相互尊重的交通文化與嚴格執法,確保行人優先權的落實。 
  • 新加坡:推行「友善街道」計畫,結合三維行人網絡與智慧設計,提升步行安全與便利性。

五、邁向行人友善城市的未來藍圖

要讓台灣脫離「行人地獄」「台灣不是行人友善的國家」的污名,需從以下面向進行系統性改革:

  1. 全面改造基礎設施
    提高人行道普及率,確保淨寬達標並排除障礙物,導入通用設計以保障脆弱群體的通行權。
  2. 轉變都市規劃理念
    將「人本交通」置於核心,透過土地混合使用與完善大眾運輸,減少對私人車輛的依賴。
  3. 重塑交通文化
    透過長期教育,培養駕駛人禮讓行人的習慣,並提升行人自身的交通安全意識。
  4. 強化法規執行與監督
    建立清晰的執法標準,確保罰則有效落實,並鼓勵公民參與監督,促進透明與問責。

台灣的行人環境問題,根源於長期以車為本的發展模式與系統性失靈,長期造成台灣不是行人友善的國家。唯有透過政府、民間與全體公民的共同努力,從工程、教育到執法進行全面改革,才能讓台灣成為一個真正行人友善的國家。這不僅是對居民生活品質的承諾,也是對國際形象與永續發展的投資。


參考資料

  1. CNN諷交通亂象如行人地獄在台外籍生點頭
  2. Taiwan’s Traffic Is A ‘Living Hell’ – Out Traveler
  3. 台灣行人地獄真相大揭密:交通亂象該如何改善? – LINE TODAY
  4. Walkability and pedestrian-friendly design | Sustainable Urban Planning
  5. Sidewalk Enforcement Guidelines in Taipei City
  6. How Dutch Cities Restored the “Freedom to Roam” – Strong Towns
  7. Tokyo Street Etiquette: A Quiet Morning Lesson in Courtesy from Japan
  8. C40 Good Practice Guides: Singapore – Pedestrian Links
  9. 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 – 行政院
  10. Vision Zero Taiwan – IFP

頁次: 1 2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