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經濟起飛的1960年代,仰賴戰後政府引導的生產政策,在積累了足夠的自信後,即將一改舊化的市容,各種因應城市人口大幅增加,超越當代設計的巨型城市(Mega City),螺旋城市(Helix City)的規劃如百花齊放般出現。

代謝派(Metabolism),以生物學中的「新陳代謝」為名,將無機的混擬土、鋼材、建築與城市本生,看作生物,創造能隨著使用而不斷「人為汰換」,朝著當時想像,無盡的未來世界前進。

代謝派有一個特點,就是長得不像自然環境,看起來像是一種賽博龐克,只是少了飛在空中的那些車。


黑川紀章就讀東大研究所時的老師丹下健三,深受現代建築大師勒·柯比意(Le Corbusier)影響。

浸潤在功能主義之中的黑川紀章,順其自然地,以此成立代謝派這種極其強調機能的建築設計風格,如太空建築的「中銀膠囊塔」,便是體現以人類之力,從建築層面,將生活起居與自然環境完全區分,以機能而生,為人類服務的純粹功能。


直到1970年,經濟泡沫發生,曾經那些對機器美學的追求與崇拜,幾乎在幾年之間就全部破碎,追求專屬現代的建築,似乎並不是這麼長遠的事情,而當時追求巨大而龐大而絕對的景色,卻反過來吞噬著人類。

10年後的1980年代,「共生思想」由黑川紀章再次提出,強調「多元、包容、共生」,轉而改以建築的科技,打造對周遭影響最小,如同從環境中自然且合理生長出來的建築。


國立新美術館,便是黑川最終作品「都市與叢林共生」的代表,講求「森の中の美術館」將自然回歸到建築之中,機能不再只為了人類服務,而是包容自然——或被自然包容,最終成為自然。

國立新美術館

地址:東京都港区六本木7丁目22−2
票價:免費入場,特展個別收費
開放時間:10:00-18:00,週二公休
0

發表留言